Logo
青岛海博生物技术有限公司
    
首页
微生物知识->微生物基本知识->炭疽芽胞杆菌

炭疽芽胞杆菌

录入时间:2013-3-28 8:52:56 来源:百度百科

炭疽芽胞杆菌(B. anthracis),俗称炭疽杆菌,是引起动物和人类炭疽的病原菌,同时,它在微生物学发展史上占有奠基地位。1850年首先在死于炭疽的绵羊血液中发现此菌,1876年由德国医生郭霍(Koch)成功分离获得纯培养,并通过郭霍法则(Koch’s postulate)证实该菌为炭疽的病原菌。这是人类历史上发现的第一个病原菌。1881年由法国学者巴斯德(Pasteur)研制的炭疽芽胞杆菌减毒株也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减毒活疫苗

 

一、 生物学性状

形态与染色

革兰染色阳性,菌体形态呈直杆状,两端平切,大小1.0~1.2μm×3.0~5.0μm,是致病菌中最大的细菌。在机体内散在或呈短链,在人工培养基中可呈长链排列,由于菌体两端平切,故似竹节状。在氧气充足、温度适宜(25℃~32℃)的环境中易形成芽胞,芽胞位于菌体中央,椭圆形,不膨出。有毒菌株产生荚膜。无鞭毛,无动力。

致病物质

炭疽芽胞杆菌有毒菌株产生荚膜及炭疽毒素,是其主要致病物质。荚膜由pOX2质粒编码,炭疽毒素由pOX1质粒编码,这两种质粒丢失,则失去形成荚膜和产生毒素的能力,成为弱毒或无毒株。1.荚膜 具有抗吞噬作用,有利于细菌在机体组织中繁殖、扩散,是重要的侵袭因子。在体外,荚膜覆盖了噬菌体受体,可阻止噬菌体的吸附和裂解作用。
2.炭疽毒素 由保护性抗原(protective antigen,PA)、水肿因子(edema factor,EF)和致死因子(lethal factor,LF)三种蛋白质组成,符合毒素A-B型分子结构模式。PA是结合亚单位B,介导毒素与靶细胞表面受体结合,且有穿膜作用;EF和LF为具有酶活性的A亚单位,两者竞争性与PA结合。EF与PA结合构成完全水肿毒素(edema toxin,ET);LF与PA 结合构成完全致死毒素(lethal toxin,LT)。PA、EF和LF的单一组分均不能发挥毒性作用。如将三者混合注射实验动物,可出现炭疽的典型中毒症状,导致微血管内皮细胞损伤,血管壁通透性增强,组织水肿,有效循环血量下降,血液呈高凝状态,迅速发生休克、DIC,甚至死亡。
近年研究证实,EF为钙离子和钙调素依赖的腺苷酸环化酶前体,EF与PA结合后,通过受体介导的内吞作用进入吞噬细胞,EF被细胞内钙调素激活,使ATP转为cAMP,迅速提高胞浆内cAMP水平,导致细胞离子转运增加,液体大量渗出,引起局部组织水肿。
关于LF的作用机制,目前还不十分清楚。根据一些实验观察认为LF可能是一种金属蛋白酶,其细胞活性也是钙依赖性的。只有巨噬细胞及巨噬细胞样细胞对LT敏感,在LF作用下,巨噬细胞产生大量IL-1、TNF等细胞因子,可能是导致实验动物死亡的主要原因。
上一篇:链孢囊菌属
下一篇:埃希氏菌属
相关文章:
炭疽热病菌 炭疽毒素
炭疽芽胞杆菌所致疾病 炭疽杆菌检验
动物源性细菌——炭疽芽孢杆菌 出口畜产品中炭疽杆菌检验方法——3
出口畜产品中炭疽杆菌检验方法——3 出口畜产品中炭疽杆菌检验方法——2
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出口商品检验行业标准SN 0331—94 出口畜产品中炭疽杆菌检验方法 炭疽芽孢杆菌——微生物学检查及防治
微生物知识
技术文章
行业资讯
最新产品
首页 | 联系我们 | 网上商城 | 加入收藏 | 在线客服 | 网站地图